印光大师信愿念佛与临终助念法语汇集之第一编 论净土法门(34-40)

印光大师信愿念佛与临终助念法语汇集

第一编 论净土法门

34. 有人说,禅宗明心见性,见性成佛的道理,不是很好吗。殊不知见性成佛,是见到自性天真的佛,叫做成佛,并非是成福慧圆满的究竟佛。为什么呢,因为宗门下的人,工夫用到开悟的时候,就知道他自己的真性,原来是和佛一样,所以叫做见性成佛。但他的粗细烦恼,丝毫尚未断,不过能常自觉照,伏住烦恼,举动就和圣人相近。假使是失了觉照的工夫,伏不住烦恼,那造起业来,比他人更要厉害。因为他的烦恼里头,有开悟的力量夹杂著,就变做狂慧,所以造业的能力,也异常的猖獗。这样不但没有成佛的希望,而且还要堕落三恶道。所以已经开悟的人,更要加工进修,时时觉照。等到见思烦恼断尽了,方是了生死的时候,并非一悟便了。类如前朝的五祖戒,和草堂青禅师,因为悟后未证,仍不免轮回之苦。覆辙昭然,是不可不知的。若说真成佛,更加差得很远了。
《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》

35. 又有人说,我们各人的自性,本来是一尘不染,清净湛然,就是净土。自性本来不生不灭,亘古亘今,不迁不变,就是无量寿。自性本来具有大智慧光明,照天照地,就是无量光。如果离了这个本有的自性,另外要有个净土可生,阿弥陀佛可见,那就是头上安头,无有是处。并且认为这样,就是禅净双修的道理,亦是错的。因为这样的话,完全是偏于禅宗,对净宗是完全不适用的。何以见得,因为禅宗是不教人生信发愿,也不教人念佛,只教人参究话头,求明心见性。就说是离了自性,没有净土可生,弥陀可见。话虽不错,但终是偏于理性的见解,不能和事相融通,亦就和事理无碍的净宗隔别,所以说不是禅净双修。修净土人,专以信愿行三法为宗,大家要明白的。
《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》

36. 还有密宗即身成佛的话,纵然听起来,是如此动人,但是事实上,并没有如此快便。即身成佛的意义,是说密宗工夫,修到成功的时候,现身就可成道。然而这样成道,不过是了生死而已,勉强说做成佛,或亦可以。如果是真的当做成了五住究尽,二死永亡的佛,那就大错特错了。譬如一个小孩子,剃下头发,人人就叫他名和尚。或是受了三坛大戒的比丘,亦叫他为和尚。或是在丛林里头做方丈的,亦是叫做和尚。但如上的和尚,勉强亦可说得。如果是当做真的和尚,亦是不对的。就事实来讲,是要有道德学问,能够有使人生长法身慧命的力量,才算是名符其实的和尚。
       要知道我们这个世界,在释迦牟尼佛的佛法当中,只有释迦牟尼佛一人是即身成佛。再要到了弥勒佛下生的时候,才可算又是一尊即身成佛的佛。在这个释迦灭后,弥勒未来的中间,要再觅个即身成佛的,无论如何,亦是不可得的。即使释尊重来应世,亦无示现即身成佛的道理。
       在前清康熙乾隆年间,西藏的活佛到临终的时候,能晓得死后要去那家投胎,叫弟子们到时去接他。且在出胎时候,亦能说他是某某地方的活佛。然而虽有这样本事,也还不是即身成佛。何以知道呢,因为如果真是即身成佛的,自然就能像释迦佛那样的,能说各种方言,一音说法,亦能令一切众生皆能会得。何以西藏的活佛,中国的语言,他就不懂呢。如此一件小事,就可证明他不是即身成佛了。何况后来的活佛,死时亦无遗言,生时亦无表示,都是由人安排,拈阄而定的,那更是不必说了。《由上海回至灵岩开示法语》

37. 须知净土法门,正摄上上根人。是以善财已证等觉,普贤菩萨犹令以十大愿王,回向往生,以期圆满佛果。且以此普劝华藏海众。是知回向往生净土一法,乃圆满佛果之末后一著也。世有狂人,不审教理。以愚夫愚妇皆能修习,遂谓之为小乘而藐视之。不知其为华严一生成佛之成始成终第一法门也。亦有愚人,知见狭劣。谓己工夫浅薄,业力深厚,何能即生。不知众生心性,与佛无二。五逆十恶,将堕地狱,遇善知识,教以念佛。或满十声,或止数声,随即命终,尚得往生。观经所说,何可不信。彼尚往生,况吾人虽有罪业,虽少工夫,较彼五逆十恶,十声数声,当复高超多多矣。何可自暴自弃,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。《乐清虹桥净土堂序》

38. 如来称此净土法门为难信之法者,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,用力少而得效速。其圆顿直捷广大简易,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。非宿有善根,决难信受奉行也。吾常曰,九界众生离斯门,上不能圆成佛道。十方诸佛捨此法,下不能普利群萌。盖纪实也。今之时,是何时也,乃刀兵饥馑疾疫俱集之时也。虽未至三小灾,亦三小灾之现象耳。况复邪说纵横,知识稀少。欲闻正法,颇不易得。有胡天仆居士者,发菩提心,笃修净业。又欲同人,各得此益,遂极力提倡而劝导焉。其殆以赞天地之化育,代佛扬化,以为天职欤。而一方之人,闻其说法,感此时世,不禁厌苦欣乐之心,油然而生。遂一倡众和,靡不服从。《乐清虹桥净土堂序》

39. 佛法深广,犹如大海,博地凡夫,孰能穷源彻底,一口吸尽。虽然,倘能生正信心,自可随己分量,各得其益。譬如修罗香象,及诸蚊虻,饮于大海,各取饱腹而已。如来出世,随顺众生,为其说法,各令得益,亦复如是。而末世众生,业障深厚,善根浅薄,心智狭劣,寿命短促。加以知识希少,魔外纵横。修余法门,欲于现生断惑证真,了生脱死,诚为甚难希有之事。唯净土一法,专仗佛力。以故不论断证,唯恃信愿。信愿若具,虽罪大恶极,将堕阿鼻地狱之流,尚可以仗十念之力,径蒙佛慈,接引往生。《净土释疑序》

40. 莲之为物,虽出淤泥,体常清净。人能一切不著,乐我天真,富贵贫贱夷狄患难,视若幻化,素位而行,自适其适。其淫移屈怨之情念,毕竟不生,庶几与莲相似,荣何如之。再进而论之,一切诸法,悉属生灭。勿道世间富贵尊崇,不足为荣,即令得作天帝,乃至上生非非想天,亦不足为荣。何以故,以天福一尽,复降人间,既生人间,难免造业,既造恶业,必堕恶道,长劫轮转,无有出期,辱莫斯甚,荣于何有。所可荣者,断尽烦惑,成菩提道,现身法界,度脱众生而已。然在凡夫地,于现生中,断难如是。固当真为生死,发菩提心,以深信愿,持佛名号,以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九品宝莲华中也。果能如是,则临命终时,感应道交,蒙佛接引,即得往生。从兹永离八苦,常享四德,亲炙弥陀,参随海众,闻法受记,速证无生。不但自己如是,倘能具大慈悲,发大誓愿,广修众善,普化一切,以此功德,奉为父母祖宗回向,亦得承斯善利,同生西方。又况既生西方,证无生忍,则成无上道,获大涅槃,乃决定必得之事,其为荣也,又何加焉。莲荣之义如是,祈顾名思义而实行焉,则幸甚。
《莲荣堂跋》

 

Tags: 

评论已关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