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编 信愿念佛之修之五. 重实行,不重言辞。(38-44)

印光大师信愿念佛与临终助念法语汇集

第二编 信愿念佛之修

五. 重实行,不重言辞。
38. 汝之眼高而无实。汝之心大而无用。看文钞,听要解,尚有此问。可知汝是一向向外驰求,只知求博而不知守约。法华三昧,非汝之所能修,纵汝能修亦恐不能即生解脱。若肯信光言,请将台教暂时置之高阁。专心研究净土。观汝心性,久而久之,恐有著魔发狂之事,不可不防。否则任汝作大通家,莫再来书,来也不复。
《复道传大师书》一

39. 接手书,不胜欣慰。座下宿根深厚,聪明过人。不几年于宗于教于密,悉已通达。恨光老矣,不能学座下之所得。唯望座下从兹真修实证,则台密二宗当大振兴矣。但现在年纪尚轻,急宜韬晦力修。待其涵养功深,出而宏法,则其利溥矣。聪明有涵养,则成法器。无涵养,或所行所言有于己于法不相应而不自知者。此光区区愚诚也。了道师已来,勿念。春风易于入人,祈保重调摄,当勿药有喜矣。
《复显荫法师书》

40. 须知净土一法,乃吾人之大靠山。倘平常忽略,或致临终不得力。显荫天姿甚高,显密诸宗,皆得其要领。但以志尚浮夸,不务真修,死时显密之益不得力。念佛之事向未理会,亦不得力。虽有多人为彼助念,而自己已糊里糊涂,不省人事。此可为年轻之聪明人一大警策。良由显荫天姿虽高,气量过小。无韬晦涵养之真修,有矜张夸露之躁性。(在东洋回国,往宁波看其师,当日即病,次日即往上海。)因闻其师令闭关静修一语,即日便病,次日即去,竟至延缠以死,可不哀哉。汝所问各节,本不须问。只因未详阅净土著述,故成一大问题。使详阅后,当自发笑。不但净土著述未详阅,即光文钞亦未详阅。果息心详阅,断不多此一问。《复恒惭法师书》一

41. 汝欲在灵岩闭关,真师已允许之,此再好莫有之机缘也。但当通身放下,并将躁妄之急欲得益之心放下,则自可得益矣。否则或恐著魔。凡著魔者,皆由躁妄之心所致耳。真师果能成就汝闭关,当念报恩。切勿妄想做大通家,或可有心佛相应之事。不求做大通家,或可作大通家。所云无心者得,有心者反失。佛法要义,在无执著心。若预先存一死执著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,便含魔胎。若心中空空洞洞,除一句佛外,别无一念可得,则庶几有得矣。《复明道法师书》

42. 故天台释经,有因缘约教,本迹观心之不同,以经义渊深,未可以一文一义而尽也。若只许依字义文义释经,则尽世间识字读书文人,皆悉道高清凉,心契佛心,而清凉反为破坏华严第一罪人矣,有是理乎。君子一言以为智,一言以为不智,言不可不慎也。如唯依文义,而华严入法界品,海云比丘谓如来为我演说普眼法门,假使以大海量墨,须弥聚笔,书此法门一品中一门,一门中一法,一法中一义,一义中一句,不得少分,何况能尽。便为妄语,便为自破华严。而天台贤首诸尊宿,皆佛门之罪人也。纪大奎之言,何可引以为证。然推其本心,亦非故作排斥。但以世间文字知见,论出世间不思议大法,其原由未亲近明眼知识,遂致弘法而直成谤法也已。
《复丁福保居士书》五

43. 蕅益大师久证法身,乘愿再来。其学问,见地,行持,道德,不但末法不多见。即隋唐佛法盛时,高人如林,若在此时,亦属出类拔萃之不思议大士。凡所著述,机理双契。阁下但将唯执训诂为是之心放下,息心研穷而体会之。其法喜之乐,当独契于心,而不能开口向人言之。何也,以其所得皆失,而归无所得也。
法雨寺有明南藏及清藏,又有许多宁扬等处新刻书册经。但发心看者颇少。一则真发道心者少,一则真有学问天姿者少,为可惜耳。
《复丁福保居士书》五

44. 手书备悉。游石屋洞记,大有心融妙理虚空小,道契真如法界宽之概。然此是文字边事,切勿专学此派。当如子忆母,以念佛求生西方,庶可实证。此刻专以此为事,则于己无益,于人有损。何以故,以多半皆学口快活之空谈,不以真修实证为事也。今人若不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念佛,绝无实证之希望。续文钞,有正月元旦与五台山广济茅篷广慧和尚书,约五千言,为从来未有之切实相劝者。九十月间当寄于积善坊巷,当为转交。汝夫妻欲皈依,今各为取法名。又云汝父欲皈依,今为写一法名,其名汝自填之。七十多岁,来日无多。放下一切,一心念佛,则决定可以出此五浊,登彼九莲。若或犹有来生后世之心念,则往生便难决定矣。祈详为说之。余详文钞中,此不备书。附求子疏及求子三要,此实人各宜看者,勿以不求子而置之,祈慧察是幸。(香敬十六元收到,以为印送续文钞之费。) 
《复屈翰南居士书》

 

 

Tags: 

评论已关闭。